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>  健康教育  >>  科普文章  >> 
科普文章
解读慢性乙肝
作者:邹城人民医院    来源:    浏览:0

一、相关概念

慢性乙肝病毒感染:又称乙肝病毒携带状态,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(HBsAg)和(或)乙肝病毒DNA(HBVDNA)阳性6个月以上。    

慢性乙肝:又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(CHB),指由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。

二、现状

乙肝病毒感染呈世界性流行,但不同地区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。我国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中,由乙肝病毒所致者分别为77%和84%。2014年,中国疾控中心对全国1~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,1~4岁、5~14岁和15~29岁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分别为0.32%、0.94%和4.38%。目前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%~6%,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,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为2000万~3000万。

三、判断标准

抽血检测乙肝五项指标,也就是“乙肝两对半”,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(HBsAg)、乙肝病毒表面抗体(抗-HBs)、乙肝病毒e抗原(HBeAg)、乙肝病毒e抗体(抗-HBe)、乙肝病毒核心抗体(抗-HBc)。

640

a.“大三阳”:乙肝病毒表面抗原、乙肝病毒e抗原、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三者阳性。

b.“小三阳”:乙肝病毒表面抗原、乙肝病毒e抗体、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三者阳性。

c.对乙肝有“抵抗力或免疫力”: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。

在没有抗病毒治疗的前提下,“大三阳”的e抗原为阳性,说明乙肝病毒在人体肝细胞内处于复制状态,有较强的传染性;

“大三阳”和“小三阳”只是病毒携带的状态,没有谁比谁严重之说。

四、传播途径

乙肝病毒表面抗原(HBsAg)阳性,且肝功能异常,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损害的原因后,才称为乙型肝炎,但有时确实不好区分。

乙型肝炎病毒抵抗力强,极少量的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进入人体,可以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,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主要的传染源。

母婴传播:儿童以母婴传播为主,多发生在围生期,通过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。母亲的病毒水平越高,新生儿感染风险越高。

血液、体液传播:成人有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史、既往有输血史、接受血液透析、应用免疫抑制剂、接触乙型肝炎病人血液及体液者均有较高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风险。乙型肝炎病毒可经破损的皮肤及黏膜传播,如修足、纹身、扎耳洞、医务人员工作中意外暴露,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。

性接触传播:与乙型肝炎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。

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。日常工作学习或生活接触,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(包括共用计算机等)、握手、拥抱、同住一宿舍、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,不会传染乙肝病毒。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病毒能经吸血昆虫(蚊和臭虫等)传播。

乙型肝炎病毒抵抗力强,极少量的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进入人体,可以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,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主要的传染源。

母婴传播:儿童以母婴传播为主,多发生在围生期,通过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。母亲的病毒水平越高,新生儿感染风险越高。

血液、体液传播:成人有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史、既往有输血史、接受血液透析、应用免疫抑制剂、接触乙型肝炎病人血液及体液者均有较高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风险。乙型肝炎病毒可经破损的皮肤及黏膜传播,如修足、纹身、扎耳洞、医务人员工作中意外暴露,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。

性接触传播:与乙型肝炎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。

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。日常工作学习或生活接触,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(包括共用计算机等)、握手、拥抱、同住一宿舍、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,不会传染乙肝病毒。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病毒能经吸血昆虫(蚊和臭虫等)传播。

五、症状表现

多数慢性乙肝患者起病隐匿,早期无明显症状或者症状相对较轻,随着疾病逐渐进展,可出现乏力、食欲减退、恶心、腹胀、厌油、尿黄、睡眠差、肝区不适等消化道症状等。

化验检查会出现肝功异常,包括谷丙转氨酶(ALT)、谷草转氨酶(AST)、胆红素(TBIL)等肝酶的升高,乙肝病毒DNA(HBVDNA)定量升高等。

六、慢性乙肝治疗的漫漫征途

目前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主要有核苷(酸)类和干扰素两大类。作为一种独特的嗜肝DNA病毒,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,进入细胞核并形成病毒复制的模板—共价闭合环状DNA(cccDNA),具有高度稳定性,使得病毒难以从体内彻底清除,导致慢性乙肝治愈率很低。现在的药物都是在抑制病毒复制,不能清除,所以口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患者,即使病毒量检测不到了,也不能擅自停药。

是可以的。

七、感染HBV能否母乳喂养

母乳喂养并未增加婴儿的HBV感染率,感染HBV母亲分娩后可以哺乳;如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出现乙肝活动,可参照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(2019更新版)》中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原则给予抗病毒治疗。